立即下载
湘潭县:年轻夫妻返乡创业,乐当“新农人”
2020-05-21 09:34:47 字号:

QQ图片20200521083602.jpg

“新农人”胡彬

QQ图片20200521083928 拷贝.jpg

夫妻俩在介绍自己的创业经历

红网湘潭县分站5月20日讯(记者 罗建 通讯员 黄小佩)“选用这种苗,抗病能力更强。”“保持30-45度角插入,不要太深,入土5厘米最好。”……

近日,湘潭县白石镇龙凤村,一堂红薯种植课正在田地边进行。讲课的是一名年轻小伙子——“新农人”胡彬;听课的是一群地地道道的老农民。

5前年,“80后”胡彬和“90后”妻子张婧双双辞掉年薪15万元的工作,回到老家龙凤村,在田野上挥洒汗水,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以红薯加工为主的农业致富路。

选择

“我们算了笔账:工作7年,攒下了80万元,够回乡创业了!”胡彬是农民的孩子,中专毕业后便在大城市打工,虽然收入还不错,但心里总不是滋味,2014年,他带着老婆,揣着存款,回到了龙凤村。

“我曾是个留守儿童,我知道留守的苦。”胡彬说,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的童年是在“等待”中度过的,“所以在外面赚到钱后,我最想做的就是回家,陪在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身边,他们老了,身体也不好,都需要照顾。”

尽孝是回到农村的初衷,而农村也给了他无限的可能。

拿着80万元启动资金,胡彬综合考虑了白石镇的土壤气候、传统优势农业因素和妻子家乡河南的红薯种植技术,最终决定从事红薯粉、藕粉加工产业。

参加县里、镇上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听农村电商讲座,到各地考察市场……年轻人说干就干,凭着一股冲劲,当年,胡彬的家庭农场成立。

2017年,了解到国家出台小作坊食品许可证制度,支持传统食品加工的个体经营,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极好的机遇,便联合周边几家农户成立了湘潭县白石农夫合作社,添置了藕粉、粉条等现代加工设备,注册了白石农夫农产品商标。2019年,白石农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逐步成型。

胡彬和张婧这对小夫妻,成了湘潭县最年轻的“新农人”夫妻。

创新

当好一个“新农人”,有志气还远远不够。

“别看红薯粉常见,技术要求真不少,温度、湿度、时间样样都是学问。”胡彬说,“有次做红薯粉,温度超过了18℃,粉浆开始发酵,做出来的粉就带酸味。”因技术不过关,胡彬的家庭农场前两年都是亏损,“那段日子特别难,只好托亲戚帮忙,去其他红薯粉加工厂学技术。”后来,他又从河南引进了两个新品种,结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进行育种。

“我们全部采用仿手工无明矾工艺,兼顾了粉条的健康和口感。”胡彬介绍,去年公司种植了200多亩红薯,再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红薯进行加工,“没从外面购买任何淀粉,从采挖红薯到制成红薯粉,不超过72个小时,保证了品质,才能保证口碑和销量。”

“做农民就是不断发现、不断学习的过程。”妻子张婧在一旁感慨,“现在我们夫妻每年都用1个月时间外出学技术,了解各地的农产品品种,学习最新的加工技术等。”

担当

“小胡,今年的红薯苗还有吗?给我们留点,我田里油菜在收了,马上就腾出地方种红薯啦。”老乡马贵炎急匆匆给胡彬打来电话,向这位小胡老板预定了2亩地的红薯苗。

马贵炎是龙凤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身体残疾,外出打工不方便,家庭生活困难。2019年,胡彬的白石农夫合作社向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种苗、肥料、药品,并提供技术指导等。“去年,我们光靠种红薯就有6000多元纯收入,总算脱贫了。”马贵炎感激地说。

近三年来,白石农夫合作社吸纳本地农民当社员,免费向他们提供红薯种苗,并回收红薯进行加工。有销售意向的社员还可成为销售代理,从合作社拿货销售。目前,合作社已与长株潭地区的15家店铺、多家淘宝店铺实现稳定合作,带动白石镇及周边500余户农民发展产业,公司产品扩展至红薯粉、紫薯粉、红薯淀粉、藕粉等多个品类,年产值100多万元。社员依据不同合作方式,每亩地收益在3000-5000元。2019年,合作社还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帮扶8户1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罗建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