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溯湖湘文化源头 探寻“隐山八桥”的历史印记
2020-06-04 09:55:51 字号:

图片1.jpg

隐山全景  零点/摄

隐山位于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距湘潭市区40公里。又名“龙山”、“龙王山”,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 因北宋大文学家、大理学家周敦颐隐居于此讲学而得名,并因南宋名儒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此讲学授徒,创立湖湘学派,而被称为“湖湘文化之源头"。相传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江南至此,曾亲笔御书“天下隐山”四个大字。

图片3.jpg

天下隐山 零点/摄

隐山八桥:

隐山八桥,从隐山西南的横栏冲和正西的白云庵山谷发源的一条隐水河之上,依次于不同年代架起的八座花岗岩石、青石单孔石拱桥,人称“八桥”。每一座桥相距约两华里,桥为拱圈半月形砌成。桥面有巨型条石作护栏,建造工艺巧夺天工。每座桥头之北均植有一株重阳木(俗称枞柔树),或香樟树,树树枝繁叶茂,挺拔参天。相传为镇桥之宝,实为过往行人休憩之佳处。放眼小桥流水,村上人家,无愧为江南山乡之美景胜地。

图片4.jpg

桥上小憩(图片来源:雨田记录)

隐水桥:

位于龙王寺、濂溪祠、三贤祠隔垅相望的隐水之上游,它是隐水源头的第一桥。建造于唐代,南北走向,桥长5.7米,宽3.1米,净跨3.2米,相传隐山之下一处地下河,与龙王洞、化龙池、碧泉潭相通。是“头在江西铁树观,尾在湖南碧泉潭”巨龙之尾翅。桥之上游水量充足,由此渐而隐之。唐朝时,名僧洞山良价与密师伯云游至此,见水上浮之菜叶,倏而隐入水中,始知山有人居住,后果然遇一位“赢形异貌”之僧,即隐山和尚,桥以此而名。该桥也为当时土著乡民,善男信女从隐山龙王寺朝拜后前去南岳衡山礼佛必过的第一桥。

图片5.jpg

隐水桥 零点/摄

流叶桥:

位于隐水桥下游1华里处。桥始建于唐代,南北走向,桥长7米,宽2.75米,净跨6.2米。相传洞山良价与密师伯于隐水桥处所见没入水中之菜叶,流至此处复出水面,桥因之而名。相传,唐高僧洞山良价与密师伯云游至白云庵时,见隐山和尚,便相互对曰:“流叶桥头观山色水色,色色皆空黄叶漫;慈云寺内听钟声鼓声,声声尽应白云间。”该亭联,后刻印在慈云禅寺钟鼓亭上。

图片6.jpg

流叶桥 零点/摄

通箭桥:

自流叶桥顺隐水而下半华里处,即黄荆坪下街口的隐水河上就是通箭桥。桥长8.4米,宽3.6米,净跨4.3米。传说因隐水之流恰似一支弓箭,直指龙王山对峙的虎形山,龙虎相斗,难成大器,故特建此桥。又传:黄荆坪黄姓诸多,人丁兴旺、发达,且祖坟葬在虎形山上,而与虎形山对峙的又是谢氏居住的地方船形山,而船形山下的水恰与隐水合流,就像一支利箭直射虎形,黄姓人家大为恼火。于是乎,相互争斗。为了解决这问题,一位风水先生进行调停。他说:“在这条河之上建筑一座桥,以桥阻断箭。”双方同意后,修建这座通箭桥。未料有人说:“桥像弓,水像箭,射死了虎形,吊死了船形。”黄谢两家哭笑不得。

珂里桥:

俗称“河里桥”,位于隐山东北乌石峰西麓南来的一条小河上,此水与隐水在通箭桥处汇合。珂里桥距黄荆坪小街约1.5华里,在王祭岭之西麓,桥建于唐代,东西走向,桥长5米,宽2.6米,净跨4.2米。此桥是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父子及其门徒往返于隐山与碧泉之间的必经之处。相传,他们在此桥上常常小憩,并相互唱和,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

图片7.jpg

珂里桥 零点/摄

狮龙桥:

又名“滋兰桥”(清、光绪刊)《湘潭县志》有载,取滋兰润玉之意。隐水自通箭桥下约60米便与乌石峰西麓南来的水脉相汇,汇后南下一华里处便是狮龙桥。桥长11.9米,宽3.6米,净跨5.5米。此处水有深潭,岸边是狮形山,传说,潭中有“龙腾石柱”,山形似“雄狮望后子”,即南岳衡山,桥名源此。桥之东北半华里许,便是周小舟故居。周小舟少年时,与私塾老师周镜池老先生常来此桥观赏风光,吟诗作对,周小舟8岁时,正值春光明媚、柳放嫩叶时,他与镜池老先生来到桥边,老先生有意指着河岸边的绿柳说道:“岸边绿柳生媚态,”周小舟脱口回答道:“隐山危石踞雄风。”后来,成为有口皆碑的联语。

栗林桥:

隐水北流至狮龙桥下,便渐渐转为东流。狮龙桥下游1华里处则为栗林桥,南北走向,桥长19.2米,宽4.9米,净跨4.6米,桥以河旁山上多栗树而名。相传,在唐代,有一天,突发雷电,大雨倾盆,在隐山腰冒出一条巨龙,顿时洪水咆哮而来,不但将黄荆坪小街至隐山龙王寺的一条麻石路和寺前小庙冲垮,而且还把大量麻石、泥土冲到了用栗木架起的栗林桥,桥因洪水、泥石而垮塌。为了便民,当地一位绅士自捐银两,并倡议土著乡民集资,用麻石建造起了这座桥。桥头原立有三块石碑,其一为重修碑记;其二为护桥护林公约石碑;其三为中元节祭祀河神碑记。

图片8.jpg

栗林桥 零点/摄

神仙桥:

栗林桥,顺水而下,约2华里处,便是神仙桥,西北东南走向,桥长14.6米,宽4.5米,净跨8.7米。传说镇桥参天古树内有蜈蚣精祸及乡民。天神雷公得讯,欲劈之,适逢龙王寺的法赞老和尚过焉,以法术除妖,救树以庇佑凡人,神仙桥因而得名。又传,桥因树而架,被雷劈之后,乡人无法通行,于是乡民集资,在这修建一座麻石拱桥,参加修桥的恰好100人,但到吃饭时,却只有99人,到了开工时,清点人数又是100人。人们猜测有一人肯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桥建成后,在桥的护栏石上,深深地印上了仙人的脚印。由于神仙助人,此桥很快建成,故名神仙桥。现在,在桥下还有一块巨型镇桥石,静静守候在桥之下。

图片9.jpg

神仙桥 零点/摄

龙王桥:

位于神仙桥顺水而下的两华里处,西北东南走向,桥长22米,宽4.9米,净跨15米。龙王桥是隐山八座石拱桥中最大的一座桥,建造精美,雄伟壮观。相传,在很久以前,龙王桥旁有座山,名叫青龙山,也叫乌龙山。有一天,它突然怒发冲冠,霎时,它奔到了这座山下的隐水河中,它头仰天,尾猛摇,将此段河流拓宽到了20余米。土著所建的木质桥,顿时坍塌,乡民从此难以过河。为解决这一过河难题,土著乡民筹资筹工,效仿神仙桥的模样,用麻石建造了这座石拱桥,桥因龙王而得名,桥之北侧有著名的辰山桂在堂。桂在堂是清代著名的礼部侍郎周系英的世居,也是清代左宗棠入赘的故居。传说一天晚上,周府诒端小姐得梦,一条小黄龙从此桥下腾空飞入周府桂在堂前栋的大柱之上,诒端惊慌告母。次日清晨家丁打开厅门,发现一名乞讨少年因避狗咬爬上大柱。家丁将少年引见周母,便留其长住攻读,以取功名。周母后许少年入赘为婿,这少年便是晚清名臣左宗棠。

图片10.jpg

龙王桥 零点/摄

图片11.jpg

隐山脚下 零点/摄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左璆 整理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左璆

编辑:罗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