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榜样力量】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黄桂英事迹
2019-03-02 11:40:47 字号:

111.jpg

为丈夫有尊严 46年不弃不离

——“广播妻子”黄桂英悉心照料瘫痪丈夫典型事迹

湘潭县排头乡辰山村的黄桂英,46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艰难抚养一双年幼的儿女,用柔弱的肩膀充当起了家的“顶梁柱”,换来丈夫的生活尊严、儿女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谐美满,用半个世纪的时间生动诠释了“贤妻良母”的责任担当。

突遭变故丈夫瘫痪

1963年,年仅18岁的黄桂英经人介绍认识了比他大8岁的颜家福。不久,黄桂英便嫁到颜家,成了当地有名的贤惠能干的好媳妇。

结婚次年,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大女儿的到来使小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乐。紧接着,儿子和小女儿相继出世。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年代,五口之家的日子尽管过得紧紧巴巴,但也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69年初,年轻力壮的颜家福感觉到手足关节发麻酸痛,浑身乏力,到医院检查后,方知患有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当时,颜家福住院治疗了较长一段时间,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又到处借债,直到再也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无奈之下只好出院,回家吃草药治疗。而草药治疗也没有作用,病情逐渐加重了。

随着肌肉不断萎缩,颜家福首先是不能直立行走,继而连坐起也出现困难,最终卧床瘫痪不起。祸不单行,也就这一年,不到一岁的小女儿也因病夭折。

主动绝育断“改嫁路”

打击接二连三,望着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丈夫和一双年幼的儿女,黄桂英欲哭无泪。这时的黄桂英,年仅24岁,如果稍狠一点心,就可以抛开这个苦难的家庭去寻找新的生活。这一点,正是颜家福和他的亲友所担心的。黄桂英坦陈:“我也想过离开,但是我的崽女怎么办?我的丈夫怎么办?”

多少个不眠夜晚,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打湿被褥和枕巾,黄桂英无数次激烈思想斗争后,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做到的抉择——留下来。留下来照顾瘫痪的丈夫,留下来抚育年幼的儿女,留下来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为了防止自己决心动摇,为了让丈夫和丈夫家人放心,这一年,黄桂英主动到医院做了结扎手术。用黄桂英的话说,就是为“断了改嫁的后路”。

乐当丈夫“小广播”

“他脾气又躁,有时候送饭给他吃,他还把碗甩到地上,还要打人,没办法,我只能含着眼泪再重新做饭,重新喂饭。”

留下容易坚守难,更难的是坚守了整整46年。一日三餐要人喂,喝水、大小便要人帮,手脸身体要人擦,对于躺在床上的颜家福来说,这些还只是最简单的要求。

也许是长期闷在家里出不了门,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甚至经常打掉黄桂英递过来喂饭的碗筷。为了缓和丈夫烦躁的情绪,更好地安慰这颗脆弱的心灵,黄桂英除照顾丈夫的基本生活外,还多了一项任务,当起了丈夫专用“小广播”,每天趁着喂饭、洗漱的时间,她都要把自己在外面看到或听到的大事小事天下事,左邻右舍芝麻蒜皮琐碎事,一一讲述给颜家福听。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晶体管收音机在农村仍是十分稀罕的物件。在家里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黄桂英硬是把从牙缝里抠出钱来,给丈夫买了一台收音机。从此,收音机成为颜家福了解家门外世界的最好渠道,听戏娱乐的好工具。到现在为止,他用坏的收音机就超过十台。

正因为有了黄桂英的“小广播”和收音机,在床上一躺就是46年的颜家福还成了当地有名的“百事通”。“我们遇到不懂的事都跑过来问舅舅,前几年,我家起房子,舅舅坚持要我们从山冲里搬出来起到大路边,后来才感到,住在大路边确实方便多了。”颜家福的外甥媳妇刘爱梅说。

瘫在床上46年,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病人的房间里一定会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可走进颜家福的卧室,不但没有闻到这种气味,而且一股的淡淡的熏香扑鼻而来。“别看我弟弟在床上一躺就是46年,可他很爱卫生、爱漂亮,穿只穿白衬衣,盖要盖红被子,这就苦了我老弟嫂,除了照料我弟吃喝拉撒外,还得一天给他擦洗几遍身体,三天两头给他换洗衣服被褥。我弟弟能活得这么有尊严,多亏了我老弟嫂。”颜家福的姐姐颜家顺如此说。

毅然担当“顶梁柱”

“当时队上要出工啊,才可以换到米吃,他动不了,什么事情都要做啊……”为了养家糊口,22岁的黄桂英不得不既做娘又做爹,既当女人又当男人。

每天天没亮,她必须赶早起来去喂猪,喂完猪又接着喂牛,做事的空闲又要急匆匆赶回家照顾丈夫,给家人煮饭洗衣。傍晚回来后,她又要去山上、田里杀牛草。儿女当时还小,放在家里又无人照顾,黄桂英每次都尽量背着儿女外出做事。有一天晚上,黄桂英带着女儿去杀牛草,女儿从背上滚下来摔到了池塘里,黄桂英哭喊着找人救命。

到“双抢”农忙的时候,黄桂英几乎没时间睡觉。可毕竟,一个女人的力量有限,这么多繁重的活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她能够做的也总不如男人,不如别人家夫妻俩一起干活干得多。

“有一年过年,家里已经没谷没米了,我急得哭了,不知道怎么办。”村上的一些村民看黄桂英家可怜,还特意送了两斤肉和一些米过来,缓解了黄桂英的燃眉之急,让他们过了一个好年。

大爱精神成“接力棒”

如果说黄桂英当时没有抛下丈夫和一双年幼的儿女改嫁是出于爱心与责任,46年如一日精心照料丈夫并让他活得很有尊严也是出于爱心与责任,用柔弱的肩膀扛起这个家抚养大一双儿女成家立业还是出于爱心与责任的话,如今黄桂英的爱心与责任已经传承给了她的儿女,并感染到了四里八乡。

她的儿子初中毕业就开始接过妈妈的接力棒,下田劳作,照顾父亲。闲暇时间便外出打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在外也总是三天两头往家里打电话报平安问情况;女儿为了多承担家里的负担,毅然决然推迟三年出嫁。出嫁后只要有空就会回娘家看望父亲、帮母亲做家务;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手脚不是很方便的儿媳妇种了近7亩田、养了上十头猪、砍柴种菜样样干,总想着让公婆日子过得好一点;22岁的孙子在长沙打工,每到农忙都会请假回家帮忙,生怕奶奶、母亲累了。

黄桂英的儿女说,母亲在最艰苦的时候没有抛弃我们,没有放弃这个家,还始终鼓励我们好好做人,要努力回报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之下,黄桂英的子女都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参加村上的活动,主动帮衬乡邻。

黄桂英的优秀品德不仅传递到了下辈,也感染了四周乡亲。附近的亲友、邻居只要有时间就往颜家跑,为的只是陪病人说说话、帮颜家做点事。

一位乡邻说,面对塌了天的家庭,嗷嗷待哺的孩子,黄桂英能够撑下来实在是不容易,她的为人值得钦佩,她的事迹值得学习,她的精神值得弘扬。这些年来,在黄桂英的示范下,辰山村几乎没有家庭不和睦以及邻里扯皮打架的事情。

辛苦劳作、照顾丈夫、抚养孩子,黄桂英一人默默承担。她青丝变白发,青春变苍颜, 46年的不离不弃,一万六千多个日夜的悉心照顾,黄桂英用中国传统女人最朴素的方式捍卫了重病丈夫的人格尊严,撑起苦难家庭的祥和天空,诠释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华妇女的高尚情操与传统美德!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郭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