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镇多部门联合拆除石潭大桥处遗留洗砂设备、建筑物
治理完水葫芦之后的列雁荆河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1月14日讯(通讯员:彭浩)侵占河道31年,依法拆除消隐患。近日,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位于石潭镇正街社区石潭大桥处遗留洗砂设备、建筑物被夷为平地。
2021年以来,石潭镇按照县委统一部署,严格落实河流顽瘴痼疾突出问题整治行动,把河流顽瘴痼疾整治工作当成考场,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营造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优美生态环境,赢得了民心,凝聚了人心。
打温情牌 温情清拆暖人心
12月16日,涟水河石潭大桥边的码头洗砂设备、建筑物被依法拆除,在这个违法建筑被清拆的背后,有着一个温情的故事。
该处建筑位于石潭镇石潭大桥旁,根据业主提交的资料及石潭镇核查的权属信息,该建筑属国有土地上的违法建筑,侵占河道,且存在安全隐患,按照“河流顽瘴痼疾突出问题整治”专项行动要求,该建筑需被清拆。但该码头业主乐某、周某系运输公司下岗职工,2001年因企业改制转让接手此码头,并一直在经营,当被告知清拆情况,业主一时难以接受。
如何让群众理解、支持河道整治?石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分管负责人亲力亲为,发动多个单位和部门尽全力帮助当事人解决难题。“最近生活怎么样?需要我们帮你解决什么难题?”“干部们都很关心我,我很感激。”金诚所至,金石为开。一问一答间,当事人慢慢被感化,自行将物品搬离,此处违建得以顺利拆除。
“只要我们多去了解群众的诉求,让群众感受到温暖,群众都会理解。”石潭镇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出法律招 拿下河道“拦路虎”
违法建筑就像是长在河道的“毒瘤”,侵占河道空间、破坏生态环境、损害公共利益。2021年9月17日上午,位于联盟村河州组的一处违建物被依法拆除,该栋建筑处于涟水河河道蓝线内,是历史遗留的建筑物,属于国家“河流顽瘴痼疾突出问题整治”专项整治行动范围。
2021年以来,石潭镇加大对河道乱占乱建等涉河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经排查,涟水河石潭段存在2处涉违永久性建筑。对此,该镇决定依法予以强制拆除,决不允许无原则迁就。拆违当日,该镇集合执法队、水利、安监等职能部门现场执法,一举扫除了这2处影响河道治理长达数十年的“拦路虎”。
据了解,石潭镇“河流顽瘴痼疾突出问题整治”专项行动清污、清漂、清淤及清障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清违工作仍在有序推进中。截至2021年12月,石潭镇完成各类涉嫌占用河道的临时建筑物1处、永久建筑物2处,堤边预制场地1处。
守河尽责 “走”出来的清波碧水
“每天我都去看看涟水河,自从当了村级河长,感觉就是不一样,现在每次路过这条河,总是带着责任多走多看,看看有没有问题!”正街社区河长说道。
严格落实“河长制”是石潭镇河流治理的重要一环。石潭镇共有5名镇级河长,26名村级河长,覆盖石潭所有26个村(社区),他们呵护着3条河流。2021年以来,石潭镇健全由党政班子成员任镇级河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河长的二级组织体系,对辖区内所有河道水域实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明确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像看管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管河流,村级河长们坚持每周一巡,不打折扣。“云湖河旁有一堆建筑垃圾,请及时清理。”发送该信息的是古城村河长。收到信息时,工作人员小李看了一下时间,当时是早上六点,晨光熹微时,村级河长就开始一天的巡河工作了。小李说,有时候早上天刚亮,有时候是深夜12点,她都能收到类似的信息。
对于河长发现的问题,相关单位立即整改反馈,这种机制已经成为常态,碧波荡漾的背后,离不开河长们丈量式的巡查。
初见成效 亲水乐水画面重现
“小时候,父亲经常拿桶在河里打水,那时候的水是可以直接喝的。”古城村李大爷说道,云湖河曾经一度有了臭味,近年来随着石潭河长制工作的推进,这条“母亲河”逐步蜕变,重现芳华,村民看得见、感受得到,以前是“污水靠蒸发”,现在是“清水绕人家”。
“以前河流臭味重,我的餐饮店生意惨淡。如今河流清澈见底,告别黑臭,来店的客人明显多了起来。”农民街商户陈先生笑着说,绿水青山真是金山银山。
“看飞鸟点水,鱼虾畅游,好一幅生态山水画。”游客在列雁荆河自拍了几张,她说,这里的闸门开闸时就像小瀑布一样,是拍照的好去处。
一个老村民、一个商户、一位游客,他们发自内心的称赞,正是对水污染治理最好的褒奖。据了解,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石潭镇一方面加强工作透明度和知晓率,提高群众对河长制工作的认可度,积极引导更多人参与到爱水护水治水活动中;另一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将水治理的实际效果呈现在群众面前,营造全民护河的良好氛围。近期多次公众测评中,该镇各条河流的群众满意度均稳步上升,辖区多条河流满意度达到90%以上,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完)
来源:石潭镇
作者:彭浩
编辑:罗建
本文链接:https://wap.xtxnews.cn/content/2022/01/14/1077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