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邓述东:“一亩田”的笃行者
2023-10-13 16:54:55 字号:

微信图片_20231013163001.png

刻苦钻技术,立志做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我是一名乡镇的农业技术工作者,因热爱农田和岗位,多次主动放弃提拔的机会,利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克服了基层缺技术、缺团队、缺资金、缺设施的多重困难,突破50多项技术难题,取得10多项技术成果。选育的富硒五彩米荣获中国十五届绿博会金奖;研究出的“一种有效降低稻谷镉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湖南省农业农村厅重金属镉污染治理提供了好的参照技术;自行设计研究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方法,经过专家测产,头季产量1545.2斤/亩,再生季685斤/亩,我将这个项目命名为“123工程”,即“一亩田种一次,收两次,解决三个人的口粮”,推动了湘潭再生稻种植产业的发展,是全省再生稻推广的领路人之一;探索出用纯稻草露天种植赤松茸的简易技术,使稻草变废为宝,同时还可治理土壤、培肥地力,种植一亩田可消化20亩田稻草,亩产蘑菇3000斤左右,该方法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并题词“勉述东先生:稻草种菇生美味,变废为宝技创新”;研究开发林下经济,在竹林、树林下利用落叶、腐烂的根系为营养料种植竹荪,较比在农田种植节省了45%的成本,亩产值达2万元左右,让农民房前屋后出效益。

对待工作我丝毫不马虎,但是对于家人,我亏欠太多。我参加工作近30年来,虽然工作单位离家不远,但除了农技站事务性工作,每年都要参与1至2个课题研究,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家务事。特别是2016年父亲重病期间,我忙于工作,没有完整陪伴过一天。当年父亲去世后,我将母亲接到易俗河同住,但不到3年,母亲就执意要搬回去。她说:“你每天早出晚归,节假日也难得落屋,连见个面都难,我倒不如住乡里和邻居们拉拉家常。”于是,我只得满怀愧疚地将母亲送回射埠镇家中。2018年12月,我在田间指导农户种菇时,不慎踩进深淤泥,扭伤右脚膝关节。治疗期间我实在是放心不下贫困户和蘑菇,没把伤放在心上,导致右脚肌肉萎缩,并引发多处关节病变,留下了后遗症,每逢天气变化就关节胀痛。病痛加身,让我第一次有了放弃的念头。但是我看着我的家乡,我的土地,我的乡亲们,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幸好,我也做到了!

深耕一亩田,立志做群众增产致富的贴心人

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农业科技的路上跋涉了30年,可以说有着“入万家门、喝千户茶”的经历,熟知农民需要什么,土地适合种什么,我认为作为基层农业技术工作者,就应该使复杂的技术简易化,用最轻松的方法、最简易的技术创造最高的效益,一心扑在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事业上。宁远县冷水镇的徐永发、韶山市清溪镇长湖村42名残疾人创业团队找到我,我都是无偿送菌种、传技术;还有“本土”脱贫户射埠镇百水村村民贺光荣,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总是说,他是“一亩田脱贫”的受益者,种赤松茸不仅脱了贫,30岁的崽今年还脱了单!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都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

我探索实施“一亩田脱贫”模式,主要采用稻菇循环生态种植法,可达到一亩一年内“春种水稻千斤粮 秋种蘑菇万元钱”的双丰收效果,并形成了“技术团队+村组+贫困户+公司”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化链,为全国的产业扶贫工作探索了一条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工作模式。

我看到袁隆平院士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曾就忧愿“稻草焚烧”写了个提案。我思索着寻找着让稻草被有机地利用,变忧为喜的途径。我去了福建,又与台湾禾杆综合利用的专家联系商量,在四种方法中,经过科学论证,最后决定在收割了晚稻的稻田里利用稻草种植一种叫赤松茸的食用菌的试验。2017年,试验成功了,我在射埠镇霞湾村用12亩田开辟了“一亩田脱贫的孵化基地”,与多部门联合对贫困人群给予示范和扶助。“一亩田脱贫”的方法,种植一亩赤松茸,需要15亩至20亩的稻草,随着赤松茸食用菌对稻草的吸收,一季下来,稻草全部腐烂又变成了难得的有机肥。而一亩稻田里长出的赤松茸菌,可达3000斤左右,按每个贫困户签定的最低保价合同每斤3.5元计算。每亩田就赤松茸食用菌一项收入,便可达一万多元。市场价每斤10元。按这个价格便可达到三万元一亩的收入了。

2021年,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我提出“深耕一亩田”的发展思路,即努力挖掘一亩田的最大产值潜能,让一亩田最大限度为农民增产增收,建设了“深耕一亩田”农业科技产品孵化园,让新产品在园内先种先试,将风险消化在园内,已孵化出“黑花生+赤松茸”、“黑土豆+竹荪”、“赤松茸+竹荪”、“虫草参+香血灵芝”等适应性强的种植模式供农户选择,还探索了稻田澳虾、莲田甲鱼等10余种高效模式,广受农民群众热捧。

探索新模式,立志做产业振兴的内行人

通过多年与农民打交道、与农田打交道,我深刻的认识到,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在“深耕一亩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后,不能止步不前,要继续探索“产业振兴+”的模式。不断挖掘一亩田的最大产值潜能,让一亩田最大限度为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围绕“用好农村四处地 唱好农时四季歌”不断探索,让“山水田土有产业 春夏秋冬有收获”,使“深耕一亩田”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百宝箱,为实现“深耕一亩科技田 做好一桌湖南饭”不断提供好的食材。湖南是“鱼米之乡”,所以我会在水稻种植上下功夫,湘潭是“湘莲之乡”,所以我会在湘莲产业升级上做文章,围绕“农业内循环,生产闭合圈”而不断探索。同时探索“技术团队+村集体+农户+公司”的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逐步完善“研究-推广-生产-加工-销售”产供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持续推广创办的“校农合作教学”模式,借助其已在10多所学校推广,年培训学生近8万人次的优势,为以后产业振兴培育一批生力军,从小培育孩子爱农强农意识,为全面乡村振兴助力,使乡村振兴不留盲区。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踏着先辈的足迹,我深耕种植业,“一亩田脱贫”,让众多贫困乡亲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深耕一亩田”,让父老乡亲有了新的希望。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南省劳动模范”等国省字号荣誉,让我更加充满动力。今后,我将持续发挥“里手”优势,持续聚焦聚力乡村振兴,着力绘好和美城乡的美好生活新画卷。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罗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