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
谣 言 天津某地污水直排海河?
真相:近日,网传天津市富民桥附近河西区海河岸边污水直排入河视频,引发关注。经与河西区生态环境局核实,该网传信息为谣言。真实情况为:该视频展示位置为市政雨水排口,视频拍摄当日该排口正根据水务部门汛期防汛排沥指令开启雨水泵站排水。经监测人员根据现场取水样进行快速检测,水质符合Ⅲ类水体标准,现场未发现明显被污染现象,也未发现异味存在。(来源:“天津辟谣”微信公众号)
辟 谣 中国驻沙特大使馆郑重声明
详情:近期,国内某公司发布信息,声称在中国驻沙特使馆国庆75周年招待会期间,将举办所谓“中沙共建‘一带一路’十一周年成果展”,谎称可组织企业参展并参加招待会,骗取高额费用。对此,中国驻沙特大使馆郑重声明:所谓“中沙共建‘一带一路’十一周年成果展”与我馆国庆75周年招待会无任何关系,我馆从未参与或授权任何机构举办上述展览。我馆国庆招待会请柬已经严格审核发放完毕,不可转让。请广大企业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已造成损失,请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案件线索。(来源:“中国驻沙特大使馆”微信公众号)
误 区 吃石榴特别是石榴籽能美容?
真相:这种说法不准确。石榴中比较有特色的活性成分主要是一些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如花色苷、花黄素类、鞣花酸等。不同品种的纯石榴(籽食汁液)中总多酚含量大约在0.2%至1.0%之间。确有一些动物实验表明,多酚有抗氧化、防衰老的作用,但不能寄希望于这些抗氧化物质来美容“减龄”。一方面,上述试验结果大多是一些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目前暂无可靠的人体研究证据;另一方面,想要达到实验中的有效剂量,现实中光靠吃石榴根本做不到,因为一般人一下子根本吃不了那么多的石榴。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石榴籽中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占到总脂肪酸含量的97%,有益皮肤健康。但实际上,这些脂肪酸和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里所含脂肪酸等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且石榴籽中的油脂含量不算很高,要想获得这些不饱和脂肪酸,食用石榴籽的效率太低了。(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提 示中秋假期安全提示!
详情:中秋假期即将来临,这份安全提示请查收!
企业生产安全
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强化风险意识,开展节前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管控各类安全风险,严禁无资质、非专业人员顶岗上班,违规操作。
严格管控动火、检维修、有限空间、高处作业、吊装、临时用电等危险作业,严格控制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高危区域人员数量。
强化值班值守,完善应急处置预案,配齐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加强应急演练。
防范灾害性天气
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台风、暴雨等预警信息,了解掌握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常识,遇到突发状况及时自救。
遇到灾害性天气,建议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避免进入山洪易发区、河道行洪区及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
企业要制定防洪和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建立汛期自查、巡视和应急值守制度。
家庭消防安全
家庭要注意安全用火用电用气,不超负荷用电,不私拉乱接电线,厨房用火不离人,不要卧床吸烟,教育儿童不玩火。
居民住宅物业服务企业应加强消防管理,每日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定期对燃气灶具进行检查维护,如发现燃气泄漏,要迅速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到室外安全区域拨打维修电话。
出行安全
提前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维修,确保车况良好。
驾车时不超速行驶、不疲劳驾驶、不酒驾醉驾。尤其是在遇到下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时,更须严格控制车速。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要携带烟花爆竹、汽油、柴油、酒精等易燃易爆危险品,留意灭火器、安全锤和安全出口位置。
乘车出行要到正规客运场站,切勿乘坐私揽客源、无营运资质等非法营运客车,不要乘坐超员和违规载货的营运客车,乘车务必系好安全带。
旅游景区安全
出行前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环境情况,掌握紧急联络方式,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在恶劣天气出游。
谨慎参与玻璃栈道、漂流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参与前要认真了解项目经营者的资质、安全措施及项目的安全要求。
切勿进入未开发、未对公众开放、不具备安全条件的自然保护区、海滩、无人岛、野景点、网红景点等区域开展游览、探险、戏水、露营等活动。
人员密集场所
进入景区、机场、车站、码头、宾馆、礼堂、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时,首先应注意观察、了解熟悉应急疏散路线、安全出口、灭火器材摆放位置及周围环境。
如遇紧急情况,要根据工作人员引导进行疏散,不要逆人流前进,不要互相拥挤,以免造成踩踏。
遇到火灾时,要沉着冷静,迅速正确逃生,不贪恋财物、不乘坐电梯、不盲目跳楼。
儿童安全
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室内、车内,不要让孩子在无成年人陪同的情况下外出活动,尽量不要到人群拥挤的地方玩耍。
教育孩子不向楼下抛东西,不攀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谨防摔伤或坠落。
教育孩子不要私自下水游泳,不到危险的水域玩耍,严防溺水。
森林草原防火
进入林区草原,严禁携带任何火种,不吸烟、不用火。
严禁一切野外违规用火行为。一旦发现森林草原火情,立即拨打“12119”报警。(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微信公众号)
来源: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编辑: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