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融媒体中心6月30日讯(通讯员 楚国良)长风浩荡,大江奔涌,巍峨大桥,飞架南北。2025年6月27日上午,下摄司大桥正式通车,全长4.1公里,成为湘潭市主城区和湘潭县新县城易俗河镇之间又一过江通道,两岸居民翘首以盼的愿景终于化作现实,一座从规划到建成通车,时间长达八年的“烦心桥”,从此变成了福泽乡里的“连心桥”。当下摄司大桥建成通车之际,站在大桥之上,目光与这个地方对接,让人感慨万千,有关渡口过去那幅图景便再次显现眼前。
(一)
我的老家在湘潭县易俗河镇踏龙村,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考取了大学,在位于湘潭市城正街的湘潭师专就读,从此与下摄司渡口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交通还很不方便,从乡下到湘潭市城里头,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坐长途汽车,先从郭家桥人民公社肉食站坐车到牛头岭汽车站,再从易俗河坐车到湘潭长途汽车站,然后再转6路公交车到学校附近的喇叭街口。二是从家里步行30华里到洛口老街河边上,坐轮渡过河,再从下摄司坐1路车到大桥饭店,然后从文化街插小路步行到学校。前者虽然方便,但车次少,车票也贵,后者虽然辛苦。但方便得多,于是坐轮渡进城便成为首选之策。
半边街渡口,曾经有两条对开的轮渡,以及距离半边街不远的河堤边上那个老渡口。印象中的那条斑驳的渡船开到2012年,然后再也没有见过,成为零散记忆中的一个标点。
那个渡口,下摄司这边坐船的人去得早,那边过河来的人也早。船就泊在半边街河堤下的渡口。人们先下后上,推着单车的,背着包的,挑着担的,大呼小叫的,将一个渡口变成了一个热闹的码头。
半边街南端的菜市场每天热闹非凡。一大早,从牛头岭那边坐船过来卖菜的人,正陆续下船,挑着菜拾级而上,那些新鲜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放在半边街上的菜场里。
也有不辞辛苦的菜农从渡口下船后,挑着一担菜一直往下摄司的大菜场方向走,经过上坡路时会歇一会气,往往,放担子的地面会有一圈从菜筐里漏下的水印……
接下来谁也没想到,半边街的渡口坐船过河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湘潭二大桥1993年12月建成通车,再后来,湘潭发电厂也搬迁到岳塘区双马镇那边,半边街菜市场消失,直到有一天,那条过河的渡船再也没有在渡口出现……
(二)
有人说:“在现在湘潭的历史遗存中,每走一步,都可能踩到一段明朝的历史。”
的确如此,下摄司在明朝便是一通商码头,与对岸的洛口遥相呼应,古代盐运、漕运均由此上岸,其全称为“下滠市巡检司”。巡检司是对来往的商人和旅客进行管理和收税,以及缉捕盗贼、盘诘奸伪的辅助衙门的职能机构。“滠”意为水滨之地,“滠”和“摄”在古代汉字中互相通用及假借,后来老百姓逐将“下滠市巡检司”简称为“下摄司”。
半边街作为水陆交通要道,逐渐发展成繁华的商业街。193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执行“实业救国”政策,在下摄司地段相继建起中央电工器材厂(湘潭电机厂前身)、发电厂(原名湘江电厂)、电灯厂等企业,下摄司自此成为湘潭重要的工业区。共和国成立后,这里依然保持着工业活力,湘电集团、湘钢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坐落于此,承载着湘潭工业发展的荣耀。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湘江两岸的联系愈发紧密,交通需求也日益增长。湘潭原有的过江通道在车流量的重压下,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建设新的过江大桥迫在眉睫。
下摄司大桥项目应运而生,它北起岳塘区建设南路与书院路交叉口,向南延伸,跨越阳塘路、湘钢专线铁路、北岸滨江路、湘江、南岸滨江路、飞羊西路后,终于湘潭县湘莲大道与凤凰西路交叉口 ,路线全长约4.1公里,采用城市主干路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主桥长540米,桥宽37.5米,其独特的五跨飞燕式中承钢箱提篮拱桥造型,成为湘潭市第一座提篮式拱桥,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城市的地标建筑。
(三)
下摄司大桥建成通车后,从湘潭市河西经一大桥、建设路口等至湘潭县凤凰西路形成“直线贯通”快捷路径,有效缓解现有过江通道交通压力,提升全域通行效率。
下摄司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工程,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下摄司街坐落着湘电、湘钢等大型国企,大桥北引线成为连接湘电与外界的重要枢纽,湘电可借此拓展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紧邻大桥的湘钢集团,能通过铁牛埠码头及大桥集疏运通道,形成高效物流网,确保“用钢”链条高效、畅通、安全。
此外,下摄司大桥作为G60醴娄高速扩容工程连接线,将湘潭县纳入高速辐射圈,助力易俗河镇向北融城,对构建易俗河-花石快速通道、促进项目沿线土地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从下摄司大桥通车现场游罢归来,余夜不能寐,欣然为下摄司大桥题联一副。联曰:
旧称洛口,铺曰飞羊,我来也,一水走东西,芳草萋萋成锦绣,喜大鹏展翅,十里新城收望眼;
引领牛头,筹谋砚井,汝识乎,八桥通南北,铁躯凛凛傲苍穹,欣金桂飘香,万家灯火沐初心。(完)
来源:楚国良
作者:楚国良
编辑:李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