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奇查看赤松茸长势
王运奇操作农机具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4月2日讯(记者 彭圆 吴志勇)在湘潭县云湖桥镇的田野间,植保无人机的嗡鸣声掠过金灿灿的油菜田,王运奇站在田埂上,身后是低镉水稻田、赤松茸种植区,以及一排价值百万元的农业机械。从水稻种植到农村宴席,这名新型职业农民奏响了一首首乡村振兴的“田野交响曲”。
去年,王运奇将流转土地从470亩减少至165亩,专注种植低镉品种“中安2号”双季稻。“地不在多,在于精管。”他介绍,这些年来,他购置了不少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这些农机不仅服务自家农田,还为周边村镇提供机械化耕种服务,年作业面积超千亩。“过去10个人干3天的活,现在机器半天就能搞定。”
稻田旁,60亩油菜花海与赤松茸种植区相映成趣。一分田能产出数百斤赤松茸,而且每亩需消耗大量废弃的秸秆,既环保又增收。
谁能想到,这位手持证书的“高素质农民”,曾是掌勺颠锅的厨师?他组建了一支4-5人的团队,去年承接农村红白喜事群宴100余场。群宴服务不仅带来稳定收入,更盘活村中闲散劳动力,每场能为帮厨村民增收300元。
走进王运奇家,桌上还摆满了“省隆平培训中心”结业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证等十余张证书。2022年参加湖南师范大学的培训后,他引入电商思维,尝试通过短视频展示农田实况。“现代农业既要靠机械,也要靠脑子。”他笑着说。
田埂边,王运奇蹲着查看赤松茸近期的长势,远处群宴团队的炊烟袅袅升起。“种田、种菌、办宴席,看似不搭界,实则都是乡村振兴的文章。”他计划延伸优质低镉大米和赤松茸产业链。在这位“跨界”新型农民眼中,田野从来都不是单选题,而是充满可能的“多选题”。(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彭圆 吴志勇
编辑:黄希群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