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我爱湘潭我的家•致敬莲乡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邓述东:30余年基层坚守与荣光
2025-05-16 21:05:43 字号:

图片8.png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5月16日讯(记者 彭圆 何佳达)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气氛隆重热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这里举行。在人群中,湘潭县射埠镇的基层工作者邓述东眼神中满是自豪与激动。这是他第3次踏入人民大会堂,而这一次,他是以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身份接受表彰。回首过往,这背后是他长达33年扎根基层的奋斗历程。

图片9.png

邓述东查看树椒生长情况

扎根田土让青春闪光

1992年,年仅19岁的邓述东,带着对农业的热爱和改变乡村的憧憬,成为湘潭县射埠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农技员。当时的射埠镇,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大多因循守旧,遵循传统种植习惯,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看着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邓述东在心底立下誓言,要用自己的努力,为乡亲们开辟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

为提升专业水平,邓述东白天跟随前辈下田实践,仔细观察农作物生长态势,学习病虫害防治技巧;夜晚则在昏暗灯光下,研读各类农业书籍,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他深知,只有自身本领过硬,才能赢得乡亲们的信任。

为了理想,他多次放弃提拔机会,以多于同事几倍的工作量投入到新技术的探索中,风里来雨里去的奔波于农户与田间,考察、走访和指导累计路程可绕地球20圈,形成了“进万家门、解千家忧”的实践经验。为了服务群众,“五加二,白加黑”是他工作的时间模式,工作室、试验田、农户家“三点一线”是他的工作常态,技术指导覆盖千多户贫困家庭及数十家农业企业。在深耕农业一线的岁月中,他常以功能饮料维持高强度工作状态,曾多次因烈日曝晒中暑晕倒,身上更遍布田间工作留下的伤痕。

经年累月的汗水最终凝结为多项新品种与创新技术,其中每项成果的推广应用都精准带动了农户产业效益提升。凭借对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突出贡献,他被领导称为“稻田守望者”,被同事誉为“爱心总代理”,被群众赞为“农民财神爷”。

图片10.png

邓述东(左)在田间指导新品种油菜试验收割

披荆斩棘让收获满载

“农户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是他始终践行的科研准则。常年扎根田间的他,脚下沾满泥土,手中握着作物,心中记挂数据,没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和仪器设备,他靠着坚定的毅力,突破50多项技术难题,取得10多项创新成果,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在品种选育领域,成功选育富硒五彩稻,产品获第十五届中国绿博会金奖,袁隆平院士对此给予高度肯定,并题词“邓述东先生培育的五彩稻 新奇珍贵质优良”;在污染防治方面,研发出“一种有效降低稻谷镉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为水稻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方法;在粮食增产维度,提炼出再生稻高产栽培方法,实现一亩田“种一次收两次养活三个人的目标”,是全省再生稻推广领路人之一;在资源利用层面,攻克纯稻草农田露天种菇新技术,破解秸秆处理难题,使稻草变废为宝,为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好路径;在产业拓展方面,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竹荪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农民房前屋后林地产出高效益,亩产达1.5万元。

基于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参与湖南省农科院低镉水稻品种研究试验,负责田间试验环节,承建的试验基地承担了省农科院向外公布检测数据和国内外专家、国省领导评议考察等多项任务;基于系列技术创新,被湖南科技大学作为人才引进,聘为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与学校在涉农重大课题研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农民日报》以"乡镇农技师当上高校教授"专题报道。

图片11.png

邓述东(右)查看莲田甲鱼生长情况

响应号召让人生升华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到吹响乡村振兴号角,他一直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为用好技术实现产业脱贫,他创建“一亩田脱贫”模式,采用稻菇轮作和五包措施,让当时的贫困户无技术障碍、无资金压力、无市场风险,以己之力直接帮扶1547户贫困户脱贫,在全国多地推广,带动10余万人受益,为全国的产业扶贫工作探索了一条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和“全国优秀扶贫案例”,世界粮农组织等7家国际权威机构评为“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起点,他创建“深耕一亩田”模式,即努力挖掘一亩田的最大产值潜能,让一亩田最大限度为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围绕“用好农村四处地 唱好农时四季歌”不断探索,实现“山水田土有产业 春夏秋冬有收获”,在“农业内循环,生产闭合圈”上发力,使“深耕一亩田”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百宝箱。完善研究、推广、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形成了“技术团队+村集体+农户+公司”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向农村纵深推广。

近年来,他建设“深耕一亩田”孵化园,孵化出“黑花生+赤松茸”“黑土豆+竹荪”“莲田甲鱼”等多项实用技术供农户选择;探索的莲田甲鱼内循环模式亩产值超万元。孵化园相继被授予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基地、湖南省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2025年“深耕一亩田”模式成为省委党校教学案例。

为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学农知农爱农强农意识,他创建“校农合作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和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在校内长期观察、记载作物生长。该模式已在30多所学校推广,累计培训学生30多万人次,他被12所学校聘为荣誉校长。

这些年,他始终以赤诚之心服务百姓,将公益精神融入农技推广事业,长期帮扶46个残疾人家庭发展产业,从宁远聋哑青年到城步深山农户,从韶山残障团队到射埠镇脱贫典型,处处可见其爱心印记。他教学的足迹和声音遍布全国各地,近五年组织培训1200多场次,全省14个地州市的农业局负责人、800多个乡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以及2万多的农民都学习运用过他的经验和技术。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奋斗在基层的劳动者。”面对这份至高荣誉,他感慨万千,表示将继续把劳模精神融入每一处田间地头,围绕“深耕一亩田”模式不断发力,推动稻稻菇、稻菇油、莲田甲鱼、林下竹荪、校农教学模式等的广泛推广,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彭圆 何佳达

编辑:罗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