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融媒体中心10月6日讯(记者 潘文琦 何佳达 王佳林)当中秋的月光渐次铺满湘潭县的街巷,风里已浸满了专属于这个节日的甜香——在中路铺镇,麦芽的暖香裹着百年药糖的绵厚,在蒸汽里漫出时光的味道;石潭供销食品加工厂内,月饼的酥香缠着游子的乡愁,从烤炉边飘向远方的归程。这一缕缕漫过岁月的香气,不仅串起了莲乡人代代相传的中秋记忆,更撑起了县域中秋经济的鲜活图景,让那些守了半生的老手艺,在坚守与创新的碰撞里,成了带动民生、联结内外的“甜蜜引擎”。
中路铺药糖
走进湘潭县中路铺镇柳桥村的正南食品厂,一股清甜的麦芽香气扑面而来。车间内,蒸汽在熬糖大灶上袅袅升腾,工人们身着统一工作服,围绕操作台形成一条紧凑的生产线:饴糖经反复拉扯变得米白松韧,随后压片、切块、裹芝麻、打包,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熟练与专注。54岁的马新莲双手翻飞,一天就能将300多斤药糖封装成盒。“干了30年,看着这些糖送进千家万户,中秋就更有干劲了。”
陈耀兰展示手工扯糖技艺
这份干劲的源头,是工厂负责人、湘潭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耀兰40年的坚守。他一边演示手工扯糖技艺,一边道出药糖制作的精髓,“火候、温度要精准,阴天湿度大时得延长熬糖时间,不然影响口感。”
正是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让正南食品厂的药糖始终保留着地道风味。据了解,中路铺药糖又名“炒片子芝麻糖”,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其起源与清朝康熙年间的民间传说紧密相连:当时中路铺作为南北交通驿站,眉公、雷公、麻姑三位先师在此比试厨艺,麻姑凭借药糖技艺夺冠后开设作坊授艺,让这门手艺在此落地生根。如今,药糖以优质大米、小麦、芝麻为原料,经熬糖、冷却、扯糖、压片等19道传统工序制成,不仅甜脆可口,更因核心原料饴糖“温中健脾、健胃消食”的药用价值,成为“药食同源”理念的生动载体。
工人们正在压片
忙碌的生产节奏下,产量数据十分亮眼。目前正南食品厂每天能产出药糖1500余斤,相较于去年8万斤的总产量,今年预估产量将突破10万斤。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工厂还重新设计了包装,推出了四种规格,产品主要销往长株潭地区,年收入可达200余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以传统手艺为核心的工厂,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20余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老手艺不仅能传承,还能带动民生增收。
“2017年注册‘蓝湘坊’品牌,2023年中路铺药糖制作技术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现在就想把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守好、传好。”陈耀兰看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期待。中秋的甜香还在空气中弥漫,这份凝结着历史传说、手工匠心与民生温度的中路铺药糖,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让百年非遗在新时代的团圆时刻,飘向更远的地方。
游客正在石潭供销食品加工厂选购
“要不是当地人指引,真找不到这儿!”循着游客的感叹,穿过石潭镇三角坪的繁华,在横街一条狭窄小巷深处,石潭供销食品加工厂的月饼香愈发浓郁。这家数十年的老厂,如今仍用纯手工工艺,烤着让本地人惦念、异乡人牵挂的“老味道”。
走入厂内,来自各地的游客正围在展台前,精心挑选着不同口味的月饼,不时与同伴交流着心仪的品类。“今年是第三次来了,我带了花生瓜子、芝麻桂花等5袋不同味道的回去,中秋团圆,家人朋友们就等着吃这口呢!”特地从乌石赶来的沈阿姨,此次还约了几个好姐妹一同采购,言语间满是对石潭月饼的喜爱。
和面、和油酥、做面团、拉皮、搓条、裹馅……一踏进生产车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瞬间让人眼前一亮,工人们“拿、捏、搓、揉”全程无需用眼紧盯,全凭手感完成,眨眼间便能流畅完成一道工序。“你尝尝,还是小时候的味道!”一位工人热情地递来一块刚出炉的月饼,掀开带着怀旧感的包装纸,金黄的饼皮层层起酥,咬下一口,酥软香甜瞬间在唇齿间散开,坚果的醇香与馅料的鲜甜交织,让人回味无穷。
石潭月饼
据介绍,正宗石潭老月饼以核桃、杏仁、花生、腰果等坚果为主要馅料,虽没有奢华的包装,却有8个品种可供选择,零售价从2元至12元不等,亲民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都能轻松购买。去年,工厂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坚果蛋黄馅”月饼,一经上市便大受欢迎,迅速成为新的“销冠”,为传统口味注入了新活力。
“石潭月饼好吃,关键在‘真材实料’和‘老手艺’。”工厂负责人王永红一边忙着接听不断响起的订单电话,一边向记者揭秘,石潭月饼的馅料讲究“先烤后用”,花生、瓜子、核桃等坚果需提前烤制出香,最大程度激发食材本身的风味;更重要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用新鲜猪板油和料,“这是保证月饼香浓不腻的关键”。而在制作过程中,“烤制”更是精髓所在,需严格把控300℃温度与20分钟时长,“差一点都不行。”
“我们守着这个厂,就是守着一份传承。”王永红告诉记者,石潭供销食品厂前身为1927年创办的百年老字号“雷永和月饼坊”,1957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改造时,月饼坊更名为“石潭供销食品厂”,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工厂实行承包经营,但王永红始终没有为了“赶时髦”改名,“这不是简单的一份工作,是把老手艺传下去的责任。”在生产现场,几位工龄超过30年的老师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这份百年匠心。
月是故乡明,饼是石潭香。凭借着传统美味的香酥口感、亲民价格与口口相传的好口碑,石潭供销食品厂硬是把季节性极强的区域性月饼,做成了全年无淡季的风味食品。“工厂每年从元宵节到过年放假前的11个月持续生产。”王永红介绍,每年中秋前是生产高峰期,日销量能稳定在2000至3000斤。“今年预计产量能达8万斤,产值超过100万元。”如今,来购买月饼的不仅有湘潭本地群众,还有大量身在异乡的游子快递下单,一个个包裹跨越千里,传递的不仅是月饼的美味,更是浓浓的乡情。
夜幕渐垂,湘潭县的街巷却仍飘散着药糖的甜香与月饼的酥香。这些扎根于乡土的老手艺,不再只是中秋时节的限定滋味,更成为连缀古今、传递乡情的经济纽带。这个中秋,一盒药糖、一块月饼,装的是阖家团圆的暖,传的是至精至善的匠心,撑的是县域经济的活力,这一份份由匠心熬制、由乡愁传递的“老味道”,正在新时代的脉搏里,焕发新的生机。(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潘文琦 何佳达 王佳林
编辑:李岱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